湖南:高标准农田设施条件好,农民抢着种
雨水过后,春耕备耕忙起来。
过去一年,湖南共投入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72.04亿元,建设463万亩高标准农田,超额完成年度建设任务。
2022年,国家下达我省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460万亩,同步发展高效节水灌溉18万亩,项目建成后预计可新增粮食产能4.6亿公斤。
“目前,我们正组织编制新一轮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,预计到2025年,全省将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298万亩、改造提升452万亩。” 省农业农村厅相关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。今年2月,随着春耕大幕拉开,一批批新建的高标准农田即将投入使用,为今年粮食丰产打牢基础。
高标准农田项目为春耕创造良好基础条件
据了解,截至2022年1月底,全省在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平均进度已达80%以上,进度快的南县、洞口县等县市已经完工。
南县地处洞庭湖区腹地,耕地面积94.29万亩,人口65.08万人,是国家粮食主产县,久负盛名的“鱼米之乡”。“2011至2021年,我们南县累计建成了高标准农田面积一共62.56万亩。”南县农田建设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,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给春耕种植打好了基础,农民可以放心扩大规模。
若干年前的农田改造,习惯沟底硬化,边坡水泥上顶,由于没有阻滑墙,少有伸缩缝,几年之后“起泡、滑坡”等现象层出不穷,很多沟渠失去了水体净化、生态修复功能。南县白吟浪村中有一条3700多米长的土沟渠,全部要升级成标准化混凝土衬砌灌排渠,这里建成高标准农田后,农田进行灌溉和排涝会更加方便。
“地好了,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就高了!”南县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,让农田规模化流转的潜能得到了极大释放,项目区土地流转率达到70%以上,土地租金提高到800元/亩,农民就近就业人均务工年收入近2万元。
打造农田建设精品工程筑牢粮食安全根基
桃花源里好耕田,既是桃源的历史定位,也是桃源的现实写照。以粮食生产为例,2021年,桃源县完成粮食种植面积178.8万亩、总产量76万吨,面积和产量实现全省“双第一”。
眼下,桃源县利用备耕时节加紧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,提升配套设施水平,改善农田灌溉及耕作条件,为当地农业机械化、规模化和标准化发展打好基础,助推农民增产增收。
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方面,桃源县格外注重工艺创新,充分考虑当地农田土质、地形地貌、水体流向等客观实际,有的放矢应用新技术、新工艺:借鉴“海绵城市”建设经验,让生态透水混凝土技术唱主角,不积水,少起灰;实施卡式压顶、生物通道(蛇形、蛙形等)等单体工程,开创了全省先河。
高标准农田建设精品工程还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相融合,做好路、水、林、田四方面文章,实现了项目区道路循环畅通,渠道水清岸绿,农田平整成块,村庄整洁秀美。
在高标准农田维护方面,据南县农田建设服务中心主任薛向阳介绍,南县按照“谁受益、谁管护,谁使用、谁管护”的原则,签订管护责任状,确定工程管护责任人;定期对工程进行检查,检查结果纳入年度绩效考核,并与工程立项挂钩;同时,财政每年拿出90万元,用于工程管护激励和补助,确保工程建好后,用得好、护得好。
据省农业农村厅测算,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,平均每亩可新增粮食产能100公斤左右,带动农民增收200 元左右,成为各地保障农民和村集体持续受益的坚实基础,为农民致富创造了良好条件。